李庆进

-

Find me here:

  • Born: -

  • Went to: -

  • From: -

  • Lives in: -

  • -
Remarks:

时为1927年,从福建安溪南来的王金莲,在马来亚吉隆坡甘榜峇鲁(KG BARU)打工,以维持每日生计。时日久了,环境也熟悉了,深觉打工终非长远之计,因而思虑出了创业的念头。

来自福建,何不炒点福建菜来飨众?就这么着,福建汤面由此面市,生鲜吃法也俘获了一批食客的欢心。

年纪大了,免不了思考接班人的课题。临急关头,将福建面发扬光大之李庆进的父亲,接手了吉隆坡独一无二的炒煮事业,并凭着客户的回馈与敏锐的思维,从单一的福建汤面,繁化为多元的黑酱干捞面,营生从此更红火。

只可惜,金莲记第二代传人,49岁时病痛处缠身,尽管儿女成群,却还在念书阶段。当年年仅11岁的未来接班人-李庆进,彼时只在闲暇时刻到档口帮忙,包括收拾碗碟及予以清洗。光阴荏苒,19岁的李庆进,尽管学会了炒面的厨艺,在学业上却考上了台湾国立大学经济系;权衡轻重之后,他放弃了海外升学的机会而留守档口。

创业
岁月就像神偷,眨眼之间,李庆进也成家了,营生维持中,当时一碟1令吉的福建面,却让兼顾两头家的他,显得颇为吃力。

所幸,依据需求而从甘榜峇鲁迁往茨厂街发展的金莲记,在李庆进的魅力拓展下,金莲记逐步迈向品牌化进程,并从单一的本土华人客源,而次第聚引海外游客,当中包括中国、印度、台湾及香港等,名人如邓丽君及林梧桐等,也慕名来品尝。

辉煌
从档口到店面的运营,品牌化之后的金莲记,当年风光一时无两黑酱福建面,更凭着特色美味的名声而入驻酒楼与餐馆,跃为众所爱点的佳肴。

第三代传人李庆进掌理的金莲记,历经整改而味道不变。韶光来到1988年,唐人街双店的生意向好发展,他既要侍奉双亲及关照兄弟姐妹,也得承担本身家庭的生活费。庆幸的是,李庆进与太座膝下的7名儿女,表达了接手家族事业的意愿。渐次开张的各地分店,大刀阔斧地集团化的转身,餐点也迈向多元化进军。

除了招牌黑酱福建面之外,添加了肉羹汤、卤面、炒面线、月光河、烧腊、吃饭点菜的鱼虾蟹及清真馆;位居吉隆坡红灯区LOT 10的十号胡同分行,更是独树一帜地推销板面、瓦煲鸡饭及铁板烧小吃。

危机
全球新冠肺炎肆虐,马来西亚也饱受其害,行管令的施行,国内各行各业皆受影响,金莲记也不能豁免。长达两年的行动限制,员工伙食费开初时照付,时日持久则捉襟见肘,为了生计,老员工离开了;疫情好转复业了,熟练伙计难觅,再加上邻近的百货商场开张,客源分散,唐人街也变质了。李庆进无奈地表示,危机临門如若火烧眉毛,有需寻求克制之道,幸好凭着他的远见筹措,以及管理层与员工团队的全情协作,最终解决了燃眉之急。恢复元气的金莲记,目今顺遂发展。

感恩
战胜疫情的金莲记,有如浴火重生的叹觉。回顾来时路,李庆进犹有余悸。壮大中的金莲记,生意旺极而招引妒意,再加上新加坡影星李国煌当主角的“大英雄.小男人”电影,拉队到茨厂街取景,金莲记更在剧情之中,就连香港的著名食家蔡澜及梁文韬,也曾经是金莲记的座上宾。大马初始福建面的源头,就此闻名遐迩、近悦远来。

李庆进忆述,那时节尽管饱受不法份子的威胁逼迫,惟也获得部长的维护及当地名人的坐镇,贵人相助之下终摆平了风波。

感恩之余,高龄68岁的李庆进,在第四代接班人通过现代化管理的进程下,引领金莲记昂首阔步迈向100年名店的史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