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凤妹

-

Find me here:

  • Born: -

  • Went to: -

  • From: -

  • Lives in: -

  • -
Remarks:

教育在人生起跑点里至关重要,倘若学富五车,要在社会竞技场上取得成功则事半功倍。在追求学历的这个年代,如果还停留在一般教育水平,在日后则要付出比他人更多倍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但这不表示输人一等,又或许有过这样的经历,反而让当事人越挫越勇,比常人来的坚强和非凡,甚至在日后有能力帮助更多和陷入困境的贫户完成学业上的金钱障碍,终究流芳百世。

这一切还得从陈凤妹夫人教育基金会创办人陈凤妹的亲身经历说起。

内乱时期,华人先贤从中国逃难至南洋落地生根,而在初期的先辈大多从事开垦、耕种或挖矿等行业。哪怕曾经历过怎样的生活,在陌生的新环境之下一切需要从头开始,只能不断地摸索,让自己适应的同时再亲手开拓新生活。

陈凤妹是马来西亚第二代,来自一个大家庭,父母因为国家内乱而逃至大马。她的父母是务农,“背向太阳,面向泥土,工作非常辛苦。”这是她对双亲职业的形容。

她说,一家在逃难那时人生地不熟,双亲还得带着孩子们撑过生活,日子非常艰苦。

她叹到:“我们兄弟姐妹也多,有8个兄弟姐妹要养,没有这么简单啊。我的父母是很穷的,我们就是辛苦过来的。”

早期时代人们不仅生活艰辛,就连学习也是一种奢侈。因为同样有不少贫户,因此当时候大部份女性的学历最高也仅限小学,有的人在毕业后就需要踏入社会或直接步入婚姻阶段。

至于陈凤妹,在小学毕业后的她,父亲已在经营杂货店。当时年纪尚轻的她就到了父亲的店里帮忙,直到结婚为止。

婚后,陈凤妹也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旅程,后来考虑到三名孩子的教育问题,她选择把孩子们全都送到新加坡接受教育,等在新国毕业后后再让他们出国深造。

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陈凤妹也在生意上拼劲全力,清晨3点起床工作到夜晚,工作量几乎是一般人的三倍。

“这个经历不简单,但三个孩子都很长进,我很欣慰。他们毕业后就回国发展,而我也比较轻松了些,他们也叫我不要再工作,所以我才退休,那时候我已经60多岁了。”

陈凤妹无疑一生都在奋斗,续在父亲的杂货店帮忙后,创业时就亲手开创砖厂,之后也开拓水果和金头菜的批发业务。虽然拥有多于一项事业,但未免孩子更加艰辛,陈凤妹并没让孩子接手生意,而是由他们在合适的领域中发展自己的专业。

“他们都有自己的专业,也没有要接手生意。加上我们上一代辛苦,我也不要下一代更辛苦。”然而对她而言,孩子毕业回国也是让她感到最开心的一件事。

陈凤妹既是企业界前辈,早期创业至今也经历不少风雨和危机。在她的记忆力,整个创业过程中最难过的便是1998年的那场金融风暴,因为生意亏损而面对很大的经济困境,不仅要还债,还要追债,但好在最终她都撑过了这些困苦。

创业本来就不容易,特别是遇上全球经济危机时更对不少企业带来很大的冲击,而在这两年间的疫情一直都对多些行业造成重创。对身经百战的陈凤妹来说,这次疫情期让各行业都非常艰辛,甚至也有的无奈结业,虽然本身也因此受到影响而辛苦,但也感恩至少还有口饭吃。

陈凤妹的奋斗精神值得年轻一辈学习,她认为成功的关键就是要靠自己的努力,而不假手于人。

“你不努力靠贵人也是没用,靠家人也只能帮到一时,而不是一世,都是自己要清理打拼才会成功。”

一生靠着自己双手努力拼搏换来成就,对孩子供书教学的陈凤妹补充,儿时因家庭的经济因素,加上兄弟姐妹人数太多,间接使她无法继续升学,因此她非常重视教育,并于2017年时在柔佛州发起基金会来贡献社会,至今基金会已帮助3000多名清寒子弟完成学业。

“因为我本身书也没有读多,那时父母孩子多也没有办法供我们,想到我们不认识字很辛苦,所以就说孩子一定要读书,有教育才可以改变人生。”

人穷不能穷教育,对陈凤妹而言这是相当重要一个道理,她希望能以自身的经历为鉴,让人们能够透过教育来为将来做出改变。